徐扬生:融汇创新 自主培养 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经验-casino filipino
当前,高校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初心使命,一方面需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真正领会统筹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责任、战略路径选择,大胆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促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应对当前及长远的挑战,要让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助力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和发力点。
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历史地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长期由西方国家主导。自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的成立,到19世纪中期柏林大学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高等教育重镇,再到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崛起,欧美始终把握并占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向世界输送优秀人才。
自1847年我国第1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至今,留学大潮在中华大地已绵延近200年。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年轻学子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广大留学归国人员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极推动国家教育、科技、经济与国际接轨和交往,为中国参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着重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视教育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特别重视把办好高等教育摆在历史性的突出位置,战略性部署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地方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部署了建设教育强国战略,针对高等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上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根本,基础和先导靠教育,这对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中国日益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发展对于科学技术和人才知识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亟须培养大批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尤其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和遏制时,我们也前所未有地清醒认识到,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长期靠别的国家培养是靠不住的,科学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只有自己着手自主培养,才能真正了解本国发展的难题,真正帮助国家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因此,立足本国国情,采取融汇创新的方式,自主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得到、摸得着的成功路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的10年探索,为此磨出“一剑”,给出了示范。
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融汇创新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路径及经验(略)
三、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人工智能时代,当前主要国家都将自主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水平作为战略任务,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选择。港中大(深圳)将坚持改革创新、持续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和积累经验。
1、面向未来,继续当好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先行者
自主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是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跻身国际舞台中心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进程。港中大(深圳)坚定瞄准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导向,充分发扬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优势,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和深港合作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利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区域优势,锐意进取、追求卓越,为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引领示范性探索,实现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大发展。
2、面向未来,始终勇当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的开拓者
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发展新型交叉学科,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和港中大(深圳)三方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补充协议》精神,瞄准国家重大任务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科学规划布局学科科研载体,新建公共政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端智库。融合学科、人才与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孕育在国际科技前沿有影响力的重大关键性成果,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引领性技术创新和技术基础积累贡献力量。
3、面向未来,坚定当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促进者
继续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发挥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化大学及民间机构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深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继续拓展国际知名高校合作数量层次,深化和增加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型国际教育合作模式。例如,通过建立“世界大学校长联谊会”“国际教育交流基金会”“海外学者双聘方式来华交流”等形式,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来华学习及工作交流,特别是扩大在国际学术合作及青年学者、留学生等交流,打造国际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驿站,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4、面向未来,继续当好领袖型人才培养教育的践行者
人文艺术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也是新时代领袖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是chatgpt诞生以后,人文情操、美学素养、创造力与社交力将是优秀人才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竞争力所在。针对当下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世界行业发展趋势,我们要继续完善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独具自身特色的全人教育和书院制,加强非形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商、情感和勇气,强调想象力与创造,强调沟通与领导能力及视野与胸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德智体群美兼顾,具备家国情怀、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5、面向未来,坚定当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者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服务国家和区域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大湾区高校之间的有机合作成为内地高校走向世界、接轨国际的重要途径。在未来,港中大(深圳)将充分运用10年来国际化办学取得的良好声誉和有利条件,参与驱动国家层面高等教育战略任务,从科研体系构建、人才引进评定政策、重大成果布局培育、科研环境优化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重视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及时将前沿学术成果应用于实际,提升大学的驱动服务功能。
曾经十载奋斗创南国高等学府,志成百年大学育一流创新人才。港中大(深圳)将开启新的十年征程,将一如既往铭记初心、肩负重任,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成功探索自主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中国方案。
(节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9): 1541-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