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菲、张蓝文、高桢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casino filipino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专章部署、一体谋划。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界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实施路径等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为三者整体联动、凝聚强大发展合力提供了学界智慧。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三项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基于系统论视角,将三种生产要素统合到经济社会建设具体进程中,并指明了各自在协调运行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其中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是协同运行的基础;人才直接作用于教育和科技事业,是协同运行的纽带;科技发展反哺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是协同运行的动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综合考虑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长期性,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复杂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形成三者良性互动、循环互促的多元联动整合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在宏观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对独立的工作系统,目标方向有所差别:教育事业追求既定知识和成熟学术体系的传承,具有向科学共同体负责的伦理惯性;科技追求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在受到学科规范约束的同时强调自我更新;人才基于自身对发展环境的总体研判进行自主选择,倾向于在更具前景的科技领域、更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强的重大项目中与更具实力的科研团队协作。在中观层面,三者在国家和地方的管理体制中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共建共享存在无形阻力和制度成本,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在微观层面,如何在日常治理中联动推进“三位一体”,是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行为主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具体行为策略的制定、执行及评估缺乏有效指导。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需要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把握三者共同的目标追求,树立大教育观、大科技观、大人才观。以系统观念统一认识,以三者的最大公约数——创新为基点思考协同推进路径,发挥高校作为三者的融合交汇点的关键作用,打破阻碍创新的结构性因素,推动三者的系统性联动。
推进“双一流”建设,凝聚三方创新力量。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交汇点,要通过高水平的教育治理,在办学治校各领域各方面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综合提质。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生力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重大创新突破的策源地,对外可借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力量,创新组织形式打造与高等教育外部主体的新型协调运作机制,对内可通过有组织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突破学科壁垒。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外部“大循环”。建立高校与外部主体间的协调运作机制是推动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路径。高风险、不确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传导机制,在有效市场结构布局调整中,企业的发展需求指明了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校科技创新落地转化的方向。产学研一体化离不开政府支持,有为政府能够通过宏观调控体系引导业界和学界合作的方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疏通制约生产要素资源跨界流动的关键堵点,利用市场活动监管控制风险。我国要积极探索高教外部“大循环”的创新协调运作机制,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紧密协作,促进关键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内部革新“小循环”。高校结合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精准定位“卡脖子”问题组织重大科研项目,跨领域、学科、学院、人才队伍序列组建“新型学术共同体”,实现问题全流程技术攻关,形成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有组织科研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如推行书院制,破解传统学院管理的壁垒;实行完全学分制,促进学生多专业跨学科学习;开展课程教学系统性改革,建立“模块化”通识课程体系,倡导探究式教学等。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8期,202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