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发规处汪涛等:治理效能视域下的学科内涵建设路径研究——西北大学学科建设治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casino filipino
党的二十大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效能、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治理效能特别是学科建设治理效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功能,也是体现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评价指标。当前,高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实践中将政策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领域的热点。
一、学科建设与治理效能的内涵
提升学科建设治理效能,促进一流学科发展,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因此,首要的是明确学科与学科建设、效能与治理效能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准确把握其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是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本单元,具有综合性、统筹性、全局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是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类;另一方面,它也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功能单位和组织单元,是实现办学职能的基础和平台。
学科建设是大学围绕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选择一定的学科领域,明确学术使命和目标,建构学科框架,凝炼学科方向,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当前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的新形势下,学科建设正在从传统的要素建设向系统一体化的组织建设转变,这也对学科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效能与治理效能
效能在组织效能的目标模型中被定义为“组织实现其目标的程度”,是效率和能力的综合,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效能与效率、绩效的含义有所差别:效率侧重于内部工作速度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目标的工作量;绩效侧重于外部投入产出比,即外部投入的收益;效能则既考察预期目标的完成度,又考虑外部投入产出比,还考虑组织内部运行情况,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是目标管理与内外部过程管理的综合体现。
治理效能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能力,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组织治理效能是基于行政管理、服务理念,围绕组织发展目标,从外部投入和内部激励两方面提升管理能力、水平、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它综合体现了效果、效率和效益。
学科建设治理效能是将学科建设视为一项组织活动,反映学科建设各项治理活动的能力、效率和水平。其主要体现在为了实现学科框架的有效构建,学科方向的优化凝炼,学术平台的高效运行,师资队伍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而开展的战略规划、组织实施、内涵发展、机制创新、资源保障等内外部活动所产生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三)学科建设治理效能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
提升学科建设治理效能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一般而言,一流学科必然拥有一流的人才团队、一流的学术平台、一流的运行机制,持续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成果,这是衡量一流学科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在一流学科的创建过程中,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和师资团队是核心和关键,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是载体和基础,开放有序的资源配置模式和协同竞争的运行机制是条件和保障,三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力,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由此可见,建设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流的治理体系,而一流治理体系的核心标准是治理效能。如果缺乏高效的学科建设组织模式和服务能力,学科发展必然会出现效率低下、重复无序、活力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提升治理效能是促进一流人才和一流平台有机结合,构建一流机制、激发学科活力的内在要求,而一流学科建设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路径,也是检验学科建设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对高校管理效能问题的研究。赵元元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激励约束两个角度研究管理效能提升路径,认为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施经济责任制是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李海峰认为高校管理效能的提升战略包括注重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强化制度建设,确保高效管理有序协调运行,营造文化氛围。刘杰认为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科学设定指标、丰富评价方式、健全奖惩机制是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
还有一些学者将效能研究问题聚焦到高校的学科建设层面。黄英认为高校内部的学科规划、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组织文化、管理者素质、管理技术手段、管理信息等七个要素影响“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效能。覃永毅认为学科建设管理活动的效能表现为学科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刘小强等认为学科建设本质上是学科生产能力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建设是一个管理命题,需要结构化的学科队伍、科学化的体制机制、激励化的学科文化。王战军等认为学科治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学科组织能力形成良好的学科治理文化,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一流学科建设与治理效能建设。别敦荣认为推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落实高校自主办学地位,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发展模式、加强教学过程内涵建设。凌健认为当前大学学科建设必须从“政府化”及虚拟组织形态转向“组织化”建设,实现学科组织建设和管理的高度有序,从而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宣勇从组织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世界一流学科,要有一流的组织使命、一流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一流的学者队伍、一流的组织资源支撑、一流的组织传统与文化等。魏署光等总结了美国高等教育效能运动的基本特征:以院校使命与学生学习成果为效能目标,以通过认证回应社会问责为外部导向,以通过认证实现学校改进为内部导向,以资源配置使用为财力保障,以教师及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为人力保障。张幼铭等基于浙江大学治理效能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治理效能与其组织特征存在明显关联,组织、个人、技术、文化是影响高校治理效能的核心因素。史静寰认为要在硬性可比指标上比肩世界一流,更要努力形成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独特内涵和特色的软环境及氛围。马陆亭等认为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设一流大学,在实施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中建设一流学科,要加强大学和学科生态建设,重视组织模式变革。徐贤春等认为一流学科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和合共生的学科文化生态、全面创新的学术生态、梯队发展的学科人才生态、有效配置的学科资源生态。龚洪等总结概括了“双一流”建设下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理路,包括以抓内涵来设计发展规划、以重调适来建构行动导向、以建平台来夯实基础支撑、以育成果来落实长远发展规划。
总体而言,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国特色和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尤其是强调学科组织和治理效能,这也为“双一流”建设纵深推进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但是,如何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将制度和政策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具体路径,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三、西北大学学科建设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双一流”建设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需要落小落细落实的具体实践。作为地处西部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北大学以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地质学、考古学为改革试点,围绕“放管服”改革总体要求,聚焦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功能定位,以提升治理效能为切入点,以学科建设“四抓”治理模式为突破口,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完善管理模式与服务能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抓规划引领,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发展规划的研究、论证和编制是整个学科建设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在对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建设战略而开展的学科发展定位、学科结构布局、学科发展目标和学科方向选择的行为。学科发展规划是对学科建设进行超前谋划、系统部署和决策实施的根本性文件,既是学科建设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也是组织实施的基本评价标准。因此,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规划是实现学科管理最优投入产出比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发展规划是影响学科治理效能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西北大学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优化升级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建校、开放办校、依法治校”等六大战略工程,为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了战略指引。学校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形成了“一流引领、基础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即强化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示范辐射效应,发挥基础学科的源头供给作用,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和谐共生的学科生态系统,从总体上确立“优势特色学科引领发展、传统主干学科跨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突破发展”的发展格局。
以治理效能为导向的管理,核心是强调目标管理。在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学校根据学科基础和发展现状,打破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的传统做法,树立各安其位、错位竞争和非均衡、差异化的发展理念,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导,按照“争创世界一流学科”“打造国内一流学科”“做强西部一流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四个层次构建了分层次建设体系,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建设短期、中长期发展目标与重点建设任务,为优化学科体系确立了正确的发展导向,引导各学科明确定位,选择适合本学科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使得学科管理部门与学科建设单位在目标约束下,形成与建设规划、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相适应的发展理念与建设举措。
(二)抓项目支撑,为任务实施配置条件保障
发展规划中的建设任务明确之后,为了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需要通过酝酿、论证和实施一系列建设项目,来推动建设任务落地。没有项目支撑,发展规划就极有可能变为一纸空话。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聚焦学科内涵建设,学校按照学科分层次、差异化的发展需求论证项目、制定计划、分类推进,全面提升学科发展的组织能力和建设水平。
一是实施学科方向再凝炼工程。学校参照教育部一级学科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标准,进一步整合资源、凝炼方向,引导各学科明确学科发展的优先方向、主干方向和培育方向,进一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确保做优存量、做特增量。在凝炼方向的基础上,围绕学科方向组建学术团队,坚决摒弃因人设方向,引导有限的师资力量聚焦学科方向开展团队协作,产出与学科方向相匹配的标志性成果。通过持续多年的方向凝炼,全校各一级学科按照优先、重点、培育三个层次,基本形成了3—5个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符合学科发展总体布局,从源头上避免了学科发展贪大求全、因人论事的弊端。
二是打造一流学科特区。聚焦优势资源、发挥杠杆效应,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特区”,这已在校内各单位和广大师生中形成广泛共识。所谓“特区”,就是要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以超常规的思维和行动,着力突破条块分割和框架束缚。通过政策优先保障、机制优先突破、经费优先投入,实现人财物的有效聚集,确保一流学科建设资源“兵精粮足”,全力将地质学、考古学打造成学校事业发展的“试验田”和“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区”。
三是启动“学科平台提升计划”。按照一流学科建设的标准和需求,学校在理工类学科中优先推进学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按照科教融合、校企融通、任务牵引、师生共享的建设要求,先后启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平台的建设工作。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科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优化条件保障,助力相关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抓机制创新,为学科建设增添动力活力
机制创新对治理效能的影响在于能否强化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各方活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动力,确保学科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建设目标的全面达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的治理效能,学校充分考虑综合性大学学科众多、发展参差不齐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按照“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理念,深入推进“一院一策”综合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把差异化发展的思维切实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成效上,为学科内涵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
一是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机制。学校制定了学部制改革试点方案,出台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统筹推进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双线并进、协调发展,将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工具箱”作为突破口,重点做好组建学术团队、健全有组织科研模式、完善交叉育人体系、搭建支撑平台和成果认定与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任务,着力探索学科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构建面向学术前沿、对接重大需求、彰显优势特色、深化改革创新的学术发展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科建设单位、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是创新资源统筹管理机制。学校坚持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相结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项目建设和经费管理机制,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学校制订实施了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按照四大资助类别,实现常态资助和动态资助、面上资助和重点资助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在经费零基预算、额度审批、自主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做到资源配置看任务、资源使用看绩效,极大盘活了资源配置,较好地激发了学科发展动力和内在活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学校积极开展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试行符合实际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办法,构建分层分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增量绩效为主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实现绩效评价与资源配置相挂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抓职能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做好学科建设工作,既要通过科学决策、系统部署来有序推进,更要依靠学科组织的高效运转来实现知识生产、学术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行政管理队伍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学科组织模式更加精细化的背景下,管理工作的重心必须从以管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精准服务和创新服务模式转变,向职业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学科管理队伍应该主动对接学科建设单位,开展常态化调查研究,跟踪观测学科发展动态,具备科学研判同行竞争态势和对标赶超分析的能力,并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目标精准施策。学科管理部门只有切实转变职能,狠抓精准服务,站在院系和学科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学科发展出良方、献良策,才能真正为学科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一是践行精准服务的新理念。建立高效的学科建设组织模式,既要靠学校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学科建设单位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实施,还需要各学科管理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组织推动。学科建设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要围绕“规范、精细、高效”的效能建设要求,建立“服务、沟通、引领”的新型管理理念,强化精准对接、主动服务,做好政策研判、调查研究和点对点互动,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为学科发展当好“金牌店小二”。为做实做细精准服务工作,学科管理部门建立了学科建设联络专员、学科政策协同研判、学科动态宣传推介、学科经费支出正面清单、学科动态调查研究等五项工作制度,全面推进精准服务院系学科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精准指导的新模式。学校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学科建设协同发力机制,实行学科发展目标责任制,各职能处室结合自身业务,聚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共同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真正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学科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学科建设进展进行系统分析,突出问题导向,为各学科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填补空白提供精准指导。
三是探索政策研判的新路径。为进一步加强政策研判,系统梳理和分析学科发展形势,学校全面深化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通过对标对表查找差距、分析问题,引导各学科优化方向,动态调整重点任务。近年来,学科管理部门围绕学科发展标志性成果和“双一流”建设关键指标等,研判分析学科发展阶段性进展和整体实力,尤其是对标世界一流,有针对性地优化建设任务,完善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学科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从“双一流”建设的首轮建设情况看,西北大学的学科治理效能和建设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推进学科建设科学化管理的思考
提升治理效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花大力气做好学科的组织建设,通过内涵建设和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构建和谐共生的学科生态系统。
(一)将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思考如何抓住机遇、谋求发展,社会各界对“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共识就是,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没有一流学科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所以说,“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和核心是学科。
同样,就打造一流学科而言,没有高质量、高效能的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就难以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和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求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大学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学科建设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这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学科建设这个地基打牢了,夯实了,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高原”和“高峰”,通过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做好学科的组织建设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最基本的单元,学科既是知识分类的体系,也是围绕知识体系建立的学术体系。所谓学科建设就是让围绕某个知识体系建立的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高校不能忽视经费资源、人才育引、平台搭建等学科建设外部要素投入的重要性,然而,有组织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促进组织内部在知识生产、学术能力上的提升更是重中之重。
有组织地开展学科建设首先要体现系统一体化,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所谓系统一体化就是使系统达到并充分发挥预期功能,是系统从组织无序、效率低下到组织有序、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使个体之间建立联系并成为共同体的过程。换言之,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致力于建立若干个组织有序、效率高效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学术共同体除了共同的使命目标、明确的分工协作之外,还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通过系统一体化的设计,把人才、平台、项目等要素有机整合到一个有序的组织之中,使得学校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形成若干个学术团队,围绕特定领域或方向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共同致力于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这就是学科建设组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三)以“双轮驱动”构建良好学科生态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化,推动学科的内涵式发展,高校要有意识地从内涵建设和机制创新两个维度推动工作。在内涵建设层面,持续围绕“凝炼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搭建学科平台、打造学科集群”,解决好“干什么”“谁来干”“用什么干”的问题,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发挥综合优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学科建设,凝炼新的学科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在机制创新层面,形成“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动态调整”全链条的良性运行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资源统筹、制度设计和系统评价,全面激发学科建设活力。通过内涵建设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学科资源全链条、全要素的系统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学科生态系统,全面推动学科整体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和学科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根本动力则是依靠改革驱动,向机制创新要动力。提升治理效能不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更是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广大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立足实际、放眼世界,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科学治理、提升效能,真正实现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大学与学科》2024年第1期,2024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