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成变相“掐尖”教育-casino filipino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多位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就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相关建议并引起很大反响。
这些建议共同关注的主题,就是要构建大中小学校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多元选拔推荐机制,加大“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这样的考量,现在有个十分时尚的提法,就是要打破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甚至大学的壁垒,对学生实行贯通式培养,以实现“英才教育”的目标。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组建幼、小、初、高纵向教育集团,以将贯通式教育落到实处。对此,教育界人士存在不同看法,其分歧点主要聚焦于:一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字面理解不同;二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的认识有差异。对于前者,确实需要有一番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思辨,以厘清其内涵所指,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思维混乱而陷入误区;对于后者,则需要我们在明了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拔尖创新人才的本真含义后,努力寻找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出路。
要定义“拔尖创新人才”不是件容易的事,综合诸多学术观点,不妨作出这样的判断:拔尖创新人才是由3个术语所构成的短语,它揭示了此类人物在学识、思维、能力、成就等方面的规定性。从国家层面定义“拔尖创新人才”,当然应该是指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具有非常精深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且通过创造性工作取得了相当成就与价值的某行业或领域的领军人物。
如若这个诠释能够获得基本认同,它起码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拔尖”是个比较级概念,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在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的前提条件下方能确认。二是这样的人物一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养,而非天赋异禀者或者考分名列前茅的学霸。三是这样的人才必定是在适合而优良的教育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而非急功近利的刻意“打造”,更无须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既然如此,那么在每年有着上千万高校毕业生的今天,就完全没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那么着急,也不需要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为了“早出人才,出好人才”去挖掘早慧学生,更不应该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托词,让各种变相的“掐尖”教育卷土重来,异化对基础教育“普惠”与“优质均衡”价值观的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个“支撑”必须是极具创新的。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诉求。而作为教育基础的基础教育必须有这样的责任担当和紧迫感,必须在让全体学生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的前提下,获得有差异的个性化发展,让禀赋各异的学生获得更多“冒尖”的可能。这是创新“从0到1的突破”的生发点,也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奠基工程。如若将人才的“拔尖创新”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那么整个基础教育就需要将足以支撑起冰山一角的那个水平面下的底盘做大。
事实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言以蔽之:“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